302 Found


Powered by Tengine
tengine
首页 > 专题  > 正文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

2015-06-26 11:27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作者:王橙子
字号:

  中国电子银行网讯 2015年6月26日,为期两天的“2015陆家嘴论坛”在上海拉开序幕,本届论坛主题为“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扩大开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共同主办,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本届陆家嘴论坛召开备受关注,中国电子银行网全程报道此次论坛,同时通过中国电子银行网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同步报道,欢迎关注!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

上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

  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推进 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会上作了演讲。范一飞表示,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改革开放的显著特征表现为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推进,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我国于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以后,即开始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2014年沪港通顺利推出,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更加便利,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进一步简化。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单位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打通个人跨境投资渠道,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ID境外投资试点;完善沪港通,推出“深港通”;修订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大部分的事权审批,建立有效的适合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提高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便利性等等。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大胆闯、大胆试

  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范一飞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开放的历史机遇,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全力开拓上海金融发展新局面,同时为全国金融改革开放提供具有借鉴和推广的成果和经验。继续大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人民币保持第五大支付货币地位 市场占有率上升

  范一飞还指出,随着一系列金融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距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越来越近。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2015年1-5月份,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上升到27.7%。人民币国际使用逐步扩大,截止2015年5月末,我国境内银行非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2.1万亿元;到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6667亿元。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截止5月末,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付款协议,协议总规模达到3.1万亿人民币;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结算货币。2015年4月,人民币继续保持第五大支付货币地位,市场占有率上升了2.07%。

  以下是范一飞的演讲实录:

  尊敬的杨市长、肖钢主席,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我很荣幸受周小川行长的委托出席本次陆家嘴论坛,在此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换档变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中国金融业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关键在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本次论坛将主题定为“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扩大开放”,确实抓住了当前中国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改革开放的显著特征表现为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推进,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我国于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以后,即开始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2014年沪港通顺利推出,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更加便利,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进一步简化。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单位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打通个人跨境投资渠道,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ID境外投资试点;完善沪港通,推出“深港通”;修订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大部分的事权审批,建立有效的适合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提高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便利性等等。 

  总体来看,随着一系列金融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距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越来越近。与此相应,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上升。2009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逐步取消人民币用于跨境结算的限制,基本建立了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政策框架,有力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 2015年1-5月份,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上升到27.7%。人民币国际使用逐步扩大,截止2015年5月末,我国境内银行非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2.1万亿元;到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6667亿元。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截止5月末,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付款协议,协议总规模达到3.1万亿人民币;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结算货币。2015年4月,人民币继续保持第五大支付货币地位,市场占有率上升了2.07%。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当中通常伴随着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既是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先行先试的排头兵,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2015年一季度,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跨境使用累计金额达到583.67亿元。1-5月份,上海地区的人民币跨境金额达到1.01万亿元,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当中排第一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初步显现。

  下一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开放的历史机遇,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全力开拓上海金融发展新局面,同时为全国金融改革开放提供具有借鉴和推广的成果和经验。继续大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长期以来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始终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大力推进中国自贸区金融改革。2013年以来自贸区金融改革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构建改革框架,启动相关改革。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意见为起点,配套出台了五份实施细则,逐步构建了人民银行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框架。第二阶段是为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打造基础架构。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上海自贸区分装核算实施细则和风险审慎管理细则,为启动自贸区资本及金融账户开放等体制机制改革创设了有利于风险管理的电子围网。第三阶段是启动体制机制改革。

  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自贸区分帐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为标准,建立以资本约束机制为一体的本外币一体化统一的境外融资规模。通过风险转化等宏观审慎管理手段,实现了简政放权和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二是不断推动上海金融市场创新发展。推动人民币合格境外合伙人试点,推出人民币远期费率协议,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清算业务。三是努力提高上海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率先开展人民币资金持有和跨境公司境外人民币放款试点。鼓励外汇业务产品创新,推进跨国公司外汇之间集中业务管理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外汇支付试点,支持货币基金公司开展人民币外汇期权及业务试点。推动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的运作。鼓励境内外合格金融机构开展QIFF和QIDD业务。

  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新阶段,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牢牢抓住“自贸区发展”、“科创中心建设”和“金融改革开放加速”三个历史性新机遇。

  第一个新机遇是实现与自贸区发展联动。从加快金融制度的创新和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入手,加大金融创新开放力度,努力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自贸区改革的联动。改革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第一、争取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可兑换,逐步提高资本向下可兑换程度。第二、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实行贸易、失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三者并重,推动资本和人民币走出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使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的交易储备和定价货币。第三、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扩大开放。第四、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依托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优势,推进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拓宽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的渠道,提升金融市场配置境内外资源的功能。第五、构建与金融开放运行向宜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适应自贸区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监管机制,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第二个新机遇是实现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联动。科技创新的建设为上海金融发展提供新的、更具可持续的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动设立科技专业金融部门,鼓励金融机构与金融园区、科技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探索投贷联动试点,促进创新创业,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的支持作用。充分发挥战略新型板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担保作用。

  第三个新机遇是实现与全国金融改革开放大局的联动。我们相信上海作为全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一定会扎实做好中央各项措施的落地准备工作,为全国金融改革探索新经验。我们将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进一步放款跨境资本流动限制,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为各类金融机构在沪集聚提供更好的作用,丰富市场参与主体。

  金融基础设施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同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是金融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一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金融体制的变迁息息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够促进规模更大、效率更高的产业资本积累。金融基础设施越发达,其金融体系、承受外部冲击能力就越强。尤其在当前,金融基础设施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强对“三农”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已提升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金融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人民银行不断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有力保障了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支付、清算和清算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持续改善,金融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发布,与国际标准接轨进展顺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加快,制度建设和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对上海来说,金融基础设施同样是做大做强金融业的重要保障,是做强金融业的关键,是提升金融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方式。可以说,只有拥有了一流的金融基础设施,才能真正建成一流的金融中心。

  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制基础。金融法制建设主要在国家层面进行,但上海可以先行先试,以自贸区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为重点,制定地方法规,创新各类金融业务和金融对外开放的活动有法可依。同时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二要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产品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结算的制度。统筹协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进一步加强发行系统、交易系统、清算系统、托管清算系统和监管机构监测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提高市场透明度,进一步提升人民币清算效率。目前,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PS已经基本完成一期系统开发,正在进行测试,计划于今年四季度拓展运行。这一系统将为境内外机构营造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支付服务环境。以便利人民币全球使用,一定会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是加强市场化征信业发展。目前我国征信业过度依赖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市场化发展相对滞后。上海应大力推进征信机构多元化发展,支持有实力的机构做强做大,积极发展新业态,形成合理的市场机构,鼓励适度竞争。同时,我们也希望地方政府部门之间加快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强化对政务信息的加工、应用。

  四是强化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是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集聚之地,完善的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机制是良好金融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积极建立健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工作机制,探索多元化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多部门对接机制。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充分披露产品信息,充分揭示金融风险,将消费者保护范围扩大到新兴金融领域。

  女士们,先生们,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扩大开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而上海的先行先试也定将为其他地区的深化改革、积累经验发挥作用。人民银行愿意与上海市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快上海金融改革开放步伐,加强上海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添砖加瓦!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王超

您有好的观点和精彩的文章,欢迎投稿。投稿邮箱:cebnetnews@cfca.com.cn 。

微信扫一扫,在这里读懂新金融。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电子银行网官方微信、浏览手机网站或下载官方APP(半刻金融)。

中国电子银行网官方微信 中国电子银行网手机网站 中国电子银行网官方APP
 
 
 
总是会有福利从这里发出……
手机上省流量看资讯
创新引领 半刻不停

 

新闻推荐

Copyright 中国电子银行网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504599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96号

可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