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Powered by Tengine
tengine
首页 > 专题  > 正文

打击电信诈骗 应“先下手为强”

2016-10-25 15:08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王紫
字号:

  银行卡作为每个人最私密的物件之一,往往被放置在钱包的最深处,但我们的银行卡信息并没有看上去那样安全。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银行卡欺诈率为1.99BP(BP即每万元中发生的欺诈金额占比),欺诈损失率为0.13BP,虽然这一水平远低于全球平均数7.76BP,但银行卡信息被盗取和非法买卖所引发的一系列诈骗事件,已成为导致百姓财产损失的重要根源。

  今年6月,在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仅从2015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一年间,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漏等遭受的经济损失就高达915亿元,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由于个人信息泄露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保护居民财产安全,要先从保护银行卡信息安全做起。近来,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公安部、工信部在内的多个部门频频发文,从多角度保护居民财产安全、打击电信诈骗。卡在我们手里,钱却到了别人腰包中,银行卡信息是如何被盗的?多部门联手能否堵住不法之徒窃取居民个人信息的通道?我们又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持卡人?

  诈骗团伙分工精细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每每谈及,许佳(化名)还是觉得心里堵得慌。“我好歹也是研究生毕业,没想到自己也中招了!”身为广告公司白领,许佳甚至有些羞愧。

  “很抱歉地通知您预订的航班由于机械故障已取消,请及时联系航班改签退票专线。改签成功后,由民航赔付航班延误险补偿200元整。”9月初,许佳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了一张从呼和浩特飞往北京的机票。就在航班起飞前一天,她收到了上面那条短信,落款是“某某航空”。收拾好行囊急于返家的许佳急忙拨打了短信中的“改签退票专线”,对方自称是“某某航空公司的客服”,且一上来就报出了许佳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和航班号等信息。这一切让她放松了警惕。

  在确认了上述个人信息后,这名“客服”热情地帮助许佳办理了改签登记,并要求她在银行ATM机上打印改签需要的付款凭条,再带着凭条去机场柜台办理机票改签。

  已经毫无戒备之心的许佳按照这名“客服”的提示一步步进行操作。最终结果是,几轮操作后,许佳一张银行卡内的近万元被全部转走。显然,许佳遭遇了典型的“航班取消短信诈骗”,这是电信诈骗的主要套路之一。

  电信网络诈骗是非接触式犯罪,受害人上当受骗一般都是从接到某个电话或信息开始的。

  中国商报记者从公安部刑侦局了解到的统计数据更加令人触目惊心:近10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快速增长。自2013年至今,全国共发生被骗千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案件104起,百万元以上的案件2392起。很多民众的“养老钱”“救命钱”被骗,导致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有的企业资金被骗,引发破产倒闭,工人失业。

  电信诈骗犯罪仍呈愈演愈烈之势,已成为社会公害。人们不断发问,对于这一社会毒瘤,如何才能铲除?

  事实上,职能部门打击电信诈骗的力度一直都是有增无减。然而尴尬之处在于,电信诈骗却陷入“打不胜打、越打越多”的局面,发案急剧增加,祸害蔓延广泛,诈骗数额屡攀新高。尤其让人深感无力、难以招架的是,每一次重拳打击过后,总是伴随着骗术的翻新升级。

  从已经披露的案件中可以看出,为增加欺骗性,犯罪分子紧跟社会热点,精心设计骗术“剧本”,针对不同群体量体裁衣,从“猜猜我是谁”、“你有法院传票”,到助学贷款、征兵入伍等,五花八门。随着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犯罪分子除了利用各种新技术外,“战术”上也开始从过去的“乱枪打鸟、漫天撒网”,逐渐发展为锁定被害人身份信息的“精准诈骗”。

  大量案例显示,相关行业监管、网络管控上存在管理漏洞,给了电信诈骗以疯狂蔓延的空间。

  是谁在出卖个人信息

  购房合同上的墨迹未干就接到装修公司的推销电话;网上购物刚下订单,第二天就接到“无货退款”的售后电话;预订的航班还没起飞,退票改签的诈骗电话就会紧随而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信息的收集和泄露过程变得简单而高效。

  徐玉玉案告破后,面对镜头,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几乎让每个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个人信息售卖产业链之成熟,正在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归根结底,到底是谁在出卖我们的隐私?从刚刚过去的国家网络安全周连篇累牍的宣传中我们才知道,有可能是内鬼贩卖信息,或是黑客攻击计算机系统窃取,抑或是公开渠道的正常收集,只不过被有心人收集了之后用于诈骗。

  “首先是互联网。”通信专家项立刚长期观察、研究中国通信业,他告诉记者,网络信息技术便利了对个人的监控和搜索,个人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可以随时被记录下来,这和前互联网时代形成了鲜明对比。其次,大型电子数据库的出现使得搜集、整理、传输、加工信息变得更加便利,而且几乎可以永久保存,不断再现。这就使得一些商业公司具备了大规模收集个人和企业信息的技术条件,尤其是一些装机量庞大的客户端软件提供商,就掌握了数以亿计的个人在网络上留存的信息,如果不严格加以规范和监管,一旦其所收集的用户信息被泄露或滥用,后果不堪设想。

  另一种是单位和个人泄露。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做过相关调研,发现我国个人信息被滥用的情况触目惊心。其中包括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擅自披露个人信息、擅自提供个人信息和更为恶劣的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这些年,社会上大量兜售房主信息、股民信息、商务人士信息、车主信息、电信用户信息、患者信息的现象,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

  尽管这些年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现象一直在打击,但势头并未被遏制。信息泄露愈演愈烈,但受到查处的违法人员并不多。记者从公安部门了解到,受到查处的多是购买个人信息实施其他犯罪的人员,源头搜集和贩卖人员受到查处的不多。

  有专家甚至认为,未来三至五年内,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仍将呈现不可逆的、雪崩式的增长。

  信息防窃 多部门频联手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通告强调,各商业银行要抓紧完成借记卡存量清理工作,严格落实“同一客户在同一商业银行开立借记卡原则上不得超过4张”等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出租、出借、出售银行账户(卡)和支付账户,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通告还提出,自今年12月1日起,个人通过银行自助柜员机向非同名账户转账的,资金24小时后到账。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获取、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对泄露、买卖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打击。

  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发布公告称,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银监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已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联合整治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于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联合整治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专项行动。

  谈到通知发布的背景,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我国银行卡在用发卡量达到54.42亿张,同比增长10.25%;交易852.29亿笔,同比增长43.07%;金额669.82万亿元,同比增长48.88%。此次开展联合整治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专项行动,将从源头上打击银行卡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将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卡的安全性。

  有权威人士认为,通告提出“同一客户在同一商业银行开立借记卡原则上不得超过4张”,此举目的明确,就是为了防止诈骗集团用这些借记卡洗钱,但如果骗子用完这4张卡之后,将卡注销掉,之后再重新注册4张,是否就能绕过这条监管要求?同时,通告提出“个人通过银行自助柜员机向非同名账户转账的,资金24小时后到账”,此举本来是为了给受骗者留有冷静思考的时间,但如果是个人真实汇款需求,延时24小时到账是否会给转账业务带来不便?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加强立法或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记者了解,在立法层面,我国至今仍没有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主要表现为陆续出台相关法律规范,以及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专项整治行动。

  尽管对侵犯个人信息行为追责达到了入刑的高度,但是违法主体构成本罪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因此,并非全部的此类违法行为都能够受到刑法的制裁,情节未达到严重情形的则处于追责范围之外。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早在几年前就曾呼吁,应通过立法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安全。日前,徐晓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了依法保护个人隐私、特别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首先,通过法律手段,制度化地保障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一方面要研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国家安全通信法。同时,要强化拥有并使用公民信息的机构和单位,依法约束商业行为,不能将这些信息作为利益交易的筹码。”徐晓兰表示。

  她同时强调,对于已经出现的个人金融信息安全问题,不能仅仅采用“专项行动”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解决,既要形成长效和常态,更要有效提升政府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发展得很快,各行业监管者的能力也要相应提高”。徐晓兰还提出,现在信息应用进入博弈时期,相关部门的数据如果不能得到共享,将无法推动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发展;但如果共享了,又会使居民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与个人财产一样重要”。

  链 接 〉〉〉

  你的信息就是这样泄露的

  不法分子非法窃取银行卡信息的途径很多,包括:通过电信网络手段窃取银行卡信息。主要是搭建免费Wi-Fi“陷阱”,散播隐藏木马的图片、链接或恶意应用程序(APP),或者冒充亲朋好友、公检法、通讯运营商、银行和商户发送诈骗短信,诱使受害人点击短信中的诈骗链接登录钓鱼网站,输入银行卡信息。

  还有,攻击相关系统窃取银行卡信息,主要是攻击网络服务系统、攻击非银行支付机构或者航空公司、电子商务平台业务系统,窃取受害人交易信息,寻找各种借口诱使受害人提供银行卡信息。有的则通过改装银行卡POS机具,安装电路板和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PRS)发射模块,在受害人刷卡付费时侧录银行卡磁道信息;或者内外勾结,通过电商平台、商业机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房屋中介等机构以及个别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内部人员、外包单位工作人员,获取银行卡信息。

  另外,很多流落他人之手的信息都是由于我们自己的疏忽造成的,个人信息的随意曝光给了他人可乘之机。以下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要注意防范:

  1.处理快递单时先抹掉个人信息再丢弃;

  2.使用公共网络,下线前要先清理痕迹;

  3.上网评论时不要随意留个人信息;

  4.网上留电话号码,数字间用“-”隔开,避免被搜索到;

  5.身份证等个人信息保管好;

  6.慎用手机app的签到功能;

  7.慎重使用云存储;

  8.加密并尽量使用较复杂的密码;

  9.别随便晒孩子照片;

  10.网上测试小心有诈;

  11.警惕手机病毒,定期给手机杀毒,不随便下载软件;

  12.别让旧手机泄密,旧手机废弃前先格式化;

  13.安装软件少点“允许”。

 

责任编辑:韩希宇

您有好的观点和精彩的文章,欢迎投稿。投稿邮箱:cebnetnews@cfca.com.cn 。

微信扫一扫,在这里读懂新金融。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电子银行网官方微信、浏览手机网站或下载官方APP(半刻金融)。

中国电子银行网官方微信 中国电子银行网手机网站 中国电子银行网官方APP
 
 
 
总是会有福利从这里发出……
手机上省流量看资讯
创新引领 半刻不停

 

新闻推荐

Copyright 中国电子银行网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504599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896号

可信网站